区域林地利用过程的碳汇效率测度与优化设计

被引:10
作者
龙飞
沈月琴
吴伟光
祁慧博
朱臻
张哲
机构
[1] 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森林;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设计; 林地利用过程; 造林与再造林; 森林固碳总量; 碳汇效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5 [森林生态系统];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林地利用变化会对森林固碳总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林地利用过程碳汇效率可以从投入产出解释不同林地利用类型的固碳效应,以帮助实现林地利用结构最优时碳汇产出水平的最大化。该文基于区域的视角,通过选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的C2R-I模型,将不同类型的林地利用数量作为投入,将森林固碳总量作为最终产出,结合全面的历史统计资料查证与实地校验,对杭州市域林地利用过程碳汇效率进行了测度与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杭州市域林地利用过程碳汇效率发展不平衡,各县市区之间差距较大,并且碳汇效率的空间分布与各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向关联性。而根据"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及林业(land use,land-use change and forestry,LULUCF)"指南和"复杂系统数据包络分析(complex system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CSDEA)"转化法则,提高不同林地利用类型的单位面积蓄积量,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森林自然度状况,将是影响区域林地利用过程碳汇效率优化的3个重要因素。文章最后给出了包含这3个影响因素的投入产出优化计量模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杭州市域"造林再造林"投入优化可增加蓄积量3 279.68 m3/a,"森林管理"投入优化可增加蓄积量2 9871.23 m3/a,"森林采伐"投入优化可增加蓄积量111 959.19 m3/a,"森林固碳"产出优化可增加固碳总量7.61 Tg/a。文章结论不仅对区域林地利用过程的碳汇效率研究具有理论贡献,而且可以从碳循环调控的角度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与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251 / 26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基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能源碳足迹改进算法及应用 [J].
韩召迎 ;
孟亚利 ;
刘丽平 ;
刘娜丽 ;
周治国 .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09) :190-195
[2]   急剧城市化背景下森林破碎化模式分析——以浙江余杭区为例 [J].
戎慧 ;
李明诗 ;
沈文娟 ;
彭世揆 ;
徐达 ;
翁卫松 .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12, (01) :173-178
[3]   杭州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树木生长和碳固存 [J].
嵇浩翔 ;
史琰 ;
朱轶梅 ;
温家石 ;
唐宇力 ;
葛滢 ;
常杰 .
生态学杂志, 2011, 30 (11) :2405-2412
[4]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 [J].
游和远 ;
吴次芳 ;
林宁 ;
沈萍 .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 (03) :309-315
[5]   热带森林碳汇或碳源之争 [J].
祁承经 ;
曹福祥 ;
曹受金 .
生态学报, 2010, 30 (23) :6613-6623
[6]   区域规划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对碳效率评价 [J].
王佳丽 ;
黄贤金 ;
郑泽庆 .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 (07) :302-306
[7]   我国森林碳汇核算的计量模型研究 [J].
张颖 ;
吴丽莉 ;
苏帆 ;
杨志耕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0, 32 (02) :194-200
[8]   DEA的非参数规模收益预测方法 [J].
魏权龄 ;
张倩伟 .
中国管理科学, 2008, (02) :25-29
[9]   过去300年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碳循环研究 [J].
葛全胜 ;
戴君虎 ;
何凡能 ;
潘嫄 ;
王梦麦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2) :197-210
[10]   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J].
张正峰 ;
赵伟 .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08) :28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