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至2002年间中国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变化

被引:215
作者
马冠生
李艳平
武阳丰
翟凤英
崔朝辉
胡小琪
栾德春
胡永华
杨晓光
机构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关键词
体重; 肥胖症; 人体质量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195 [卫生调查与统计];
学科分类号
100401 ;
摘要
目的分析我国居民1992至2002年间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变化,为制订肥胖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2年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78704人)和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9849人)的资料,比较10年间我国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变化。根据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身高别体重Z评分判定7岁以下儿童的超重和肥胖,采用2003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年龄别性别体重指数标准判定7至17岁人群的超重和肥胖,采用卫生部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标准判定≥18岁成年人的超重和肥胖。结果10年间我国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38.6%和80.6%,其中0~6岁、7~17岁、18~44岁、45~59岁和≥60岁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31.7%、17.9%、66.7%、45.2%和43.7%。不同性别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增长不同,0~6岁组女孩超重率和肥胖率上升幅度大于男孩,7岁以后各年龄组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增长幅度均为男性大于女性。农村居民男女性的超重和肥胖增长幅度均高于城市居民。10年间估计超重和肥胖患病人数增加了1亿人,其中超重和肥胖的人数分别增加了7000多万和3000多万。结论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均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超重和肥胖已经影响到我国近2亿6千万人,21世纪初期是我国肥胖干预的关键时期。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节录) [J].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 .
营养学报, 2004, (01) :1-4
[2]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 [J].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 ;
季成叶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02) :10-15
[3]   城市0~7岁儿童单纯肥胖症流行病学研究 [J].
丁宗一 ;
何清 ;
樊征鸿 ;
杜丽蓉 ;
蒋竞雄 ;
卢秀英 ;
郑德元 ;
郑惠莲 ;
姚凯南 ;
谢鹏 ;
关福琴 ;
李锦华 ;
石淑华 ;
高清欣 ;
史伟芬 ;
刘维时 .
中华医学杂志, 1998, (02) :41-43
[4]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M]. 人民卫生出版社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著, 2005
[5]  
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编, 2002
[6]  
营养状况变化的测定[M]. 人民卫生出版社 , 世界卫生组织 编,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