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耕地集约利用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74
作者
祝小迁 [1 ]
程久苗 [2 ]
费罗成 [2 ]
机构
[1] 安徽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2]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
耕地集约利用; 时空变化; 驱动力; 安徽省;
D O I
10.13708/j.cnki.cn11-2640.2009.02.007
中图分类号
F301.2 [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3306 ; 0903 ;
摘要
研究目的:分析近10年来安徽省耕地集约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方法:综合指数评价法、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研究结果:(1)全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时序变化性明显。从"十五"期间和"九五"期间相比来看,除滁州、六安、黄山三个地市以外,全省其他14个地市的耕地利用集约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全省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差异显著,总体上呈北高南低的特点。(3)社会经济因素、耕作制度因素和自然因素是影响安徽省耕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论:应用综合评价法进行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以及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驱动力分析,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吻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1 / 1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现阶段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政策启示 [J].
朱会义 ;
李秀彬 ;
辛良杰 .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06) :907-915
[2]   河北省农用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异分析 [J].
崔丽 ;
许月卿 .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02) :116-125
[3]   耕地经济产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湖北省为例 [J].
高魏 ;
闵捷 ;
张安录 .
资源科学, 2006, (03) :73-79
[4]   1980年以来中国农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 [J].
刘成武 ;
李秀彬 .
地理学报, 2006, (02) :139-145
[5]   基于GIS的复种指数潜力研究 [J].
范锦龙 ;
吴炳方 .
遥感学报, 2004, (06) :637-644
[6]   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检讨及近期耕地调控思路 [J].
谭术魁 ;
彭补拙 .
经济地理, 2003, (03) :371-374+378
[7]  
中国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研究[M]. 地质出版社 , 刘新卫等, 2006
[8]  
CHANGES IN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 CHINA: 1981–2000[J] . Xiubin LI,Xiuhong WANG.Asian Geographer . 2003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