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活动类型与心理社会适应

被引:9
作者
沈彩霞
机构
[1] 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与心理学院(校长学院)
关键词
“互联网+”; 网络活动类型; 心理社会适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44.2 [青少年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0202 ;
摘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互联网正在重构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适应的方方面面。本研究对1170名7-11年级的青少年进行关于网络活动和自尊、同伴依恋、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等心理社会适应相关指标的问卷调查,根据青少年从事网络信息活动、网络社交媒体和网络娱乐活动的频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青少年的网络活动模式可分为五种类型:信息型、社交娱乐型、信息社交型、均衡型和低使用型。这五种类型的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适应状况有显著差异。其中,网络活动模式为均衡型的青少年其心理社会适应状况最好,社交娱乐型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适应状况最差。鼓励均衡的网络使用、提升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是促进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适应的有效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2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大学生感觉寻求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互联网娱乐服务偏好的中介作用 [J].
刘宇平 ;
郭笑 ;
赵辉 ;
张卓 ;
杨波 .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 (06) :358-367
[2]   青少年网络社交使用频率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家庭经济地位的调节作用 [J].
金盛华 ;
于全磊 ;
郭亚飞 ;
张林 ;
朱一杰 ;
吴恭安 .
心理科学, 2017, 40 (04) :885-891
[3]   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与依赖:积极自我呈现的中介效应与关系型自我构念的调节效应 [J].
丁倩 ;
周宗奎 ;
张永欣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 32 (06) :683-690
[4]  
基于QQ空间的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上行社会比较和自尊的序列中介作用[J]. 牛更枫,孙晓军,周宗奎,孔繁昌,田媛.心理学报. 2016(10)
[5]   青少年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家庭影响因素研究 [J].
魏晓娟 .
青少年学刊, 2016, (03) :16-20
[6]   论数字原住民向数字公民转化 [J].
张立新 ;
张小艳 .
中国电化教育, 2015, (10) :11-15
[7]   童年晚期亲社会行为与儿童的心理社会适应 [J].
魏星 ;
吕娜 ;
纪林芹 ;
陈亮 ;
张文新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31 (04) :402-410
[8]   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保护性与危险性因素的评估 [J].
邹泓 ;
刘艳 ;
张文娟 ;
蒋索 ;
周晖 ;
余益兵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31 (01) :29-36
[9]   儿童网络行为与孤独感的关系——人格的调节效应 [J].
沈彩霞 ;
刘儒德 ;
王丹 .
心理科学, 2013, 36 (05) :1140-1145
[10]   青少年网络娱乐方式调查研究 [J].
王珠珠 ;
李素丽 ;
尚俊杰 .
中国电化教育, 2013, (03) :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