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动力来源与激励机制

被引:17
作者
刘戒骄 [1 ,2 ]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2] 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组织研究室
关键词
京津冀; 产业协同发展; 激励机制;
D O I
10.14017/j.cnki.2095-5766.2018.0124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实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要求发挥好中央政府和三地地方政府的制度供给主体和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建立稳定可预期的激励机制,确保行政区局部利益契合协同发展整体要求。当前激励制度建设的重点是突破阻碍协同发展的行政束缚和政策体制,创新协同发展组织管理方式,形成政府和企业合力,建立跨区域利益合理分配机制。唯其如此,才能建立地方政府和企业只有选择协同发展策略才能分享共同利益和增进自身利益的制度,激发三地政府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和企业参与协同发展的积极性,释放生产要素跨行政区配置的潜能,形成产业协同发展的自我促进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22 / 2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区域特质、产业分工定位与实现机理——以京津冀产业协同为例 [J].
颜廷标 .
河北学刊, 2018, 38 (03) :155-160
[2]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反思:一个整体框架设计 [J].
张亚鹏 .
区域经济评论, 2018, (02) :75-80
[3]   京津冀产业转移协作的实现机制探讨 [J].
叶振宇 .
当代经济管理, 2018, 40 (08) :43-46
[4]   制度环境、激励约束与区域政府间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个案追踪 [J].
杨志云 ;
毛寿龙 .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7, (02) :97-102+127
[5]   国内区域合作机制的现状及创新对策 [J].
于家琦 .
前沿, 2009, (12) :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