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法》立法:功能定位、模式选择与实现路径

被引:35
作者
代水平
高宇
机构
[1] 西北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乡村振兴法; 功能定位; 模式选择; 实现路径;
D O I
10.16152/j.cnki.xdxbsk.2019-02-003
中图分类号
D921.8 [地方自治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3 ;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体系化的法律法规来引领和支撑,抓紧制定处于基础地位的《乡村振兴法》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要求。《乡村振兴法》立法的功能定位应该立足于四个方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力举措,保障乡村振兴目标的如期实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柱,夯实涉农法律体系的法治基础。综合考虑法律规范体系的本质要求、立法内容架构以及立法时机选择三个因素,《乡村振兴法》宜选择"指导框架型"立法模式。作为涉农领域的基础性法律,必须注重《乡村振兴法》与相关法律的协调统一,其制定权限应该赋予全国人民大表大会,其内容框架可以分为七章,分别是总则、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乡村治理、扶贫济困、法律责任和附则,其立法过程必须贯彻落实"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基本原则。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乡村振兴的日本实践:背景、措施与启示 [J].
曹斌 .
中国农村经济, 2018, (08) :117-129
[2]   农民环境权与乡村环境善治 [J].
张诚 ;
姚志友 .
长白学刊, 2018, (03) :86-91
[3]   共享单车地方立法研究——以立法模式选择为视角 [J].
陈书全 ;
王开元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03) :103-109
[5]   社会福利立法的模式选择及其难点突破 [J].
廖雯栅 .
江西社会科学, 2016, 36 (12) :160-166
[6]   论法国环境立法模式的新发展——以法国《综合环境政策与协商法》的制定为例 [J].
王树义 ;
周迪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5, 21 (02) :13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