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并术后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和S-100蛋白的影响

被引:11
作者
吕燕华
曹亦宾
郭红梅
庄严
王海英
王素洁
刘静华
机构
[1] 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内二科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ACI); 静脉溶栓; 超选择性动脉溶栓; 局部亚低温治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 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并术后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NSE和S-100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取具备溶栓指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尿激酶静脉溶栓,观察组予以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并术后局部亚低温治疗。于溶栓前后不同时点比较NIHSS评分及血清NSE和S-100蛋白含量,比较两组血管再通及临床疗效。结果 溶栓后两组血清NSE均逐渐降低(t观察组=5.46~7.10,P<0.01;t时照组=3.52~5.71,P<0.05或P<0.01),且观察组血清NSE均低于对照组相应时点(t=3.23~4.12,P<0.05)。对照组溶栓前~溶栓后第1天、第3~7天血清S-100蛋白含量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和=3.41、4.50,P<0.05);观察组血清S-100蛋白含量逐渐降低(t=3.40~5.52,P<0.05或P<0.01),溶栓后第7、14天均低于对照组(t=3.79、4.83,P<0.05)。溶栓后30 min观察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t观察组=6.83,t对照组=5.92,P<0.01);溶栓后各时点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相应时点(t=3.81~6.77,P<0.05或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8.33%、73.33%,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78.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1,P<0.05)。结论 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并术后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溶栓后血管再通率较高,术后患者神经损伤恢复较快,血清NSE和S-100蛋白含量快速降低,效果显著优于单纯静脉溶栓。
引用
收藏
页码:613 / 61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大鼠脑缺血半暗带区外周型苯二氮卓受体的变化及黄芪甲苷的影响 [J].
李聪聪 ;
陈春富 ;
王爱武 ;
冯亚波 ;
程红霞 ;
张汶汶 ;
辛玮 .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3, 29 (06) :846-850
[2]   局部亚低温对再灌注治疗时间窗的影响 [J].
梁成 ;
晏红 ;
李建雄 ;
金晶 ;
刘志艳 ;
瞿学栋 ;
石正洪 .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32) :83-85
[3]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J].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
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35) :4013-4017
[4]   时间窗超过3h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溶栓治疗观察 [J].
李思睿 ;
章军建 .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1, (05) :436-440
[5]  
颈内动脉系统超急性期脑梗死不同时间窗动、静脉溶栓的对比分析.[J].黄翚;杨勇;潘小平;成秋生;邓伟华;周进;.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0, 07
[6]   脑梗死周围缺血半暗带的核素显像 [J].
刘耿熙 ;
杨友松 .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08, (01) :26-30
[7]   脑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J].
胡以慧 ;
朱双成 ;
岑跃南 .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3, 19 (16) :2449-2451
[8]   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52例临床观察 [J].
黄盘冰 ;
王建辉 ;
黄学美 .
中国基层医药, 2010,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