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PM的成分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201
作者
徐敬 [1 ]
丁国安 [1 ]
颜鹏 [1 ]
王淑凤 [1 ]
孟昭阳 [1 ]
张养梅 [1 ]
刘玉彻 [1 ]
张小玲 [2 ]
徐祥德 [1 ]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中国气象局大气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2]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北京市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分析中心
关键词
北京地区; PM2.5; 元素; PMF;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P402 [大气化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选用2003—2004年初PM2.5连续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北京地区PM2.5的特征、PM2.5与PM10以及PM2.5与地面气象要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四季中夏季PM2.5浓度最低,冬、春两季浓度较高。PM2.5与PM10比值平均为0.55,非采暖期两者比值为0.52,采暖期两者比值为0.62;夏季该比值主要分布在0.3~0.6之间,春、秋两季该比值分布在0.3~0.8之间,冬季采暖期该比值分布在0.4~0.9之间。PM2.5与PM10比值日变化与气象条件日变化、人们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沙尘天气和交通运输高峰期扬起地面粗颗粒物会导致PM2.5在PM10中的比例下降,而冬季取暖以及夏季光化学反应则会引起PM2.5的比例升高。PM2.5的浓度与地面气象要素中本站气压、相对湿度和风速有很好的的相关性,与气温的相关性较差。SO42-,NO3-和NH4+为北京地区PM2.5中主要离子。PMF源解析方法确定了北京地区5类细粒子污染源,分别是:土壤尘、煤燃烧、交通运输、海洋气溶胶以及钢铁工业。
引用
收藏
页码:645 / 65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来源研究[J] 朱先磊;张远航;曾立民;王玮 环境科学研究 2005, 05
[2]   北京市采暖期大气中PM10和PM2.5质量浓度变化分析 [J].
鲁兴 ;
吴贤涛 .
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6) :487-490
[3]   北京市PM2.5水溶性有机物污染特征 [J].
余学春 ;
贺克斌 ;
马永亮 ;
段凤魁 ;
杨复沫 .
中国环境科学, 2004, (01) :54-58
[4]   北京地区PM10和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 [J].
于建华 ;
虞统 ;
魏强 ;
王欣 ;
时建纲 ;
李海军 .
环境科学研究, 2004, (01) :45-47
[5]   北京大气PM2.5中微量元素的浓度变化特征与来源 [J].
杨复沫 ;
贺克斌 ;
马永亮 ;
陈旭 ;
Steven H.Cadle ;
Tai Chan ;
Patricia A.Mulawa .
环境科学, 2003, (06) :33-37
[6]   北京大气细粒子PM2.5的化学组成 [J].
杨复沫 ;
贺克斌 ;
马永亮 ;
张强 ;
姚小红 ;
Chak K. Chan ;
Steven Cadle ;
Tai Chan ;
Patricia Mulawa .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12) :1605-1608
[7]   北京北郊冬季低空大气气溶胶分析 [J].
杨东贞 ;
于海青 ;
丁国安 ;
王淑凤 ;
何耑士 ;
不详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2, (S1) :113-126
[8]   北京市区大气污染的时空特征 [J].
于淑秋 ;
林学椿 ;
徐祥德 ;
不详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2, (S1) :92-99
[9]   北京地区PM10污染的气象特征 [J].
王淑英 ;
张小玲 .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S1) :177-184
[10]   北京PM2.5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PM10、TSP的关系 [J].
杨复沫 ;
贺克斌 ;
马永亮 ;
张强 ;
余学春 .
中国环境科学, 2002, (06) :27-31